演出市場
演出市場
- 烏蘭牧騎來到北京航天城慰問演出,這份
- 2018山東省首屆旅游商品博覽會將在泰安舉
- 余干《今日黃港》自籌經費開展“歡樂鄉
- 人民大會堂元旦期間演出看看那場你喜歡
- 平陰縣文廣新局:組織開展基層綜合性文
- 民間劇團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越劇在紹興有
- 國內實景演出數不勝數,但是知名的不多
- 演出行業莫忽視小城青年
- 24部新創大戲集中亮相山東文化藝術節
- 菏澤首屆激光水幕電影兼璀璨花燈兼國際
聯系我們
郵 箱:yewu@ningxiu.com
手 機:178-528-25688
網 址:http://www.flisoz.com
微 信:jinanyanyi
地 址:濟南市歷下區經十路黃金時代
演出市場
北京日報:探索傳統曲藝在網絡時代的打開方式
作者:寧秀文化
發布時間:2018-09-15 06:40
這個初秋,因為單田芳等藝術大師的辭世而平添了幾分傷感。突如其來的訃告引得輿論場陷入集體追憶:“放學了就往家跑,準點打開話匣子”“那沙啞的聲音把忠孝節義講得深入人心”……在幾代人心中,單田芳這個名字不僅是評書的代名詞,更標注著難以泯滅的文化記憶。
除卻因人事代謝而感傷,亦不乏媒體發出“仿佛看見一個時代緩緩落幕”之嘆。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去琢磨,這個“時代”到底何指?當眾人緬懷大師,實際在抒發什么情感?
在筆者看來,首先意在致敬單老德藝雙馨的藝術人生。這位評書大師自認是個從小對說書“十分厭煩”的人,但因人生變故走上這條路后,他就勤學苦練、精益求精。即便到了耄耋之年,還保持著凌晨三四點起床錄評書的習慣。一人一桌一醒木,單憑一張嘴,就構建起了沙場的爾虞我詐、人生的悲歡離合、歷史的跌宕起伏。曾有盲人聽眾專程感謝單老,讓自己“看到”如此恢弘的世界。
反觀當今的演藝界,德藝雙馨似乎是不切實際的要求,“小花”“鮮肉”們不耍大牌、不漫天要價、不炒花邊新聞就算好的,倘若能避免摳圖、親力親為,就已稱得上“敬業”。以單田芳為代表的老藝人,永葆一顆匠心精進技藝,堅守一份敬畏嚴于律己,讓我們真切體悟到了大師之大。輿論對老藝術家德行的盛贊,何嘗不是一次對當下演藝圈歪風邪氣的鞭撻?
更要看到,悼念聲中還有深深的憂慮: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,傳統曲藝不應因大師的離去而消亡,與過去相比,現在傳統曲藝演出場次少、名角兒缺位,光彩不復當年,誰來繼續扛起“代言人”的大旗?有觀點認為,這是個短視頻正當紅的時代,人們追求的是強烈的感官刺激,傳統曲藝日漸落寞是一種必然。實際上,現實并非如此悲觀,以評書為例,喜馬拉雅聽書、懶人聽書等平臺擁有穩定的聽眾群體,評書大師們的經典之作位居點播榜前列。可見,不是當代人不愛聽書了,也不是評書藝術落伍了,而是這樣古老的曲藝形式還沒有找到在網絡時代的“正確打開方式”。
面對依然強烈的市場需求以及不甚樂觀的生存現狀,是時候為傳統曲藝做點什么了。令人欣慰的是,一些從業者已經在跨界嘗鮮。比如每個周日上午,五里坨書場都會準時開通網上直播;有評書新銳嘗試跟VIVA暢讀等新媒體平臺簽約合作,利用其渠道優勢打開市場。人事更迭,潮流更新,但不變的是用心才能贏得掌聲的規律。感悟大師之大,傳承大師之德,并不斷與時俱進地探索傳統曲藝和網絡時代的連接點,這或許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,也是促進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
相關標簽:
濟南慶典公司
農新
云上演出
戲曲
觀眾
名家
過年
記者
湖北
日報
相關新聞
- 2024-05-11北京演藝集團第十屆“五月演出季”如約
- 2024-05-11臨夏州赴天水市開展文藝演出暨文旅推介
- 2024-04-18淄博大劇院五周年重磅演出揭幕
- 2024-04-182024中國(天津)演出交易會開幕
服務范圍